教育部发布新规:全面推进中小学AI教育,限制技术滥用,保障学生发展
2025年5月13日,针对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答案的问题,教育部采取了全新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各学段的科学规范应用。
北京时间5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与《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这些文件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科学地引入和规范人工智能,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将AI生成的内容用于作业或考试答案,从而限制其在创造性任务中的不当使用。

在中小学阶段,AI教育将实现“分学段差异化应用”。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使用开放内容生成工具,以避免对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的不利影响,教师应积极运用人机协同教学法。初中阶段,教师会适度引导学生分析AI生成内容的逻辑,帮助他们交叉验证内容的真实性。高中则更侧重于结合技术原理进行自主探索,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为了杜绝学生对生成式AI的过度依赖,阻碍独立思考能力,教育部强调从源头限制“代劳式”使用行为。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将帮助学生识别AI生成文本中的逻辑漏洞、价值倾向和文化偏见,培养其质疑精神和甄别能力,从而提高处理信息的自主能力。
在隐私与数据安全方面,规定严格禁止在使用生成式AI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和个人身份等敏感信息。学校需建立“白名单”制度,所有进入校园的生成式AI工具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评估,确保数据安全合规。与此教育行政部门将持续加强对供应商的数据管理流程的监管,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及合法权益。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