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夏天,上海某些区域里由于梧桐树的密集分布,蝉鸣声超过了80分贝,明显高于通常白天所应有的噪声水平(通常不超过55分贝)。市民纷纷反映,晚间的蝉鸣声让人难以入眠,有人甚至感到耳膜不适。行人在树下经过时频遭遇“蝉雨”——事实上是蝉排泄的液体(包含氨基酸、糖类),虽然无害,但由于频繁滴落造成心理上的不舒适。
2025年,因为上海经历了长达292.9毫米的梅雨季后又突然晴天,接连出现35℃以上的高温,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加速了地下蛰伏多年的蝉幼虫的羽化。昆虫专家周兴苗解释道,今年正逢蝉的“大年”,多个品种的生命周期重合,导致蝉的数量显著增多。尽管高温不是直接原因,但极端天气促使成虫活动更集中,鸣叫声更加密集。
观察结果显示,城市鸟类对蝉的捕食行为减少。有网友指出,部分鸟类因摄取人类遗弃的高热量食物(如垃圾桶中的残余物)而出现“三高”问题,甚至表现出“飞都懒得飞”的状态。蝉群规模的巨大可能已超出其天敌控制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虫群的失控。专家称,若蝉若虫长期吸取植物根系汁液,在持续干旱情况下可能影响城市绿化植物的健康。
有网友建议可以通过“引进百万山东人捕捉知了猴”来自然控制种群,因为当地有食用蝉蛹的传统。专家呼吁:蝉的成虫寿命仅有数周,随着时间推移,它们的鸣叫期会迅速结束,建议大家以平常心对待这种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