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正成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充电和安全问题的核心技术。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固态电池作为连接中欧产业合作的新纽带,被视为引领“合资合作2.0时代”的关键。其在成本控制、标准统一和回收利用方面仍面临商业化挑战。
欧洲汽车电动化加速发展
经过多年转型,欧洲汽车电动化已进入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攻坚阶段。在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德国车企展示了电动化升级成果,以期提高全球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大众等企业均展示了新型电动车型。
欧洲汽车转型不是孤立进行,而是涵盖供应链协作和政策导向。《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碳足迹、再生材料使用、电池标签及废旧电池管理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车企聚焦电池安全、电驱效率,并加强产业链合作。今年5月,宝马推出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MW i7测试车,标志着全固态电池的实车应用初步实现。
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接受度提升,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市场空间。数据表明,2025年1月至7月,欧盟纯电动汽车注册量达101.2万辆,占市场份额15.6%,混动汽车注册量升至225.5万辆,占34.7%,插电式混动汽车注册量为56.1万辆,占8.6%。
中欧竞合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进步固态电池根据电解液含量不同可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三类。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促进市场对固态电池需求增长,这项技术成为慕尼黑国际车展的明星,助力中欧合作升级。
法国雷诺、克罗地亚里马茨等企业在车展上展示氢燃料增程概念车与固态电池单元。而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与欧洲市场需求契合,为欧洲电动化提供新选择。中创新航开发的硅基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30Wh/kg,配套产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固态电池合作进入“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阶段。宝马和奥迪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建立了紧密关系,许多欧洲车企的新车型采用了中国电池技术。这种合作被称为“合资合作2.0时代”,研发成为核心。中国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优势帮助欧洲车企加快迭代并控制成本。
汽车产业链协同加速发展《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显示,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入冲刺阶段,预计2030年全球出货量达614.1GWh,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在这一趋势下,固态电池的强劲发展势能成为重构全球汽车价值链的关键。
在欧洲,围绕固态电池的产业生态布局已全面展开。慕尼黑车展期间,美国QuantumScape与大众完成了QS固态锂金属电池驱动电动车的实车演示。艾维斯塔在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建设了电池超级工厂和研发中心。
中国的固态电池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还在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方面。昆山集聚了清陶能源、可川电子等企业,中国企业正拓展技术应用至多元场景。赣锋锂业表示,固态电池已在部分车型试装车及量产。
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全球专利数据显示,中国是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
未来挑战与展望未来固态电池商业化需突破三大挑战:成本控制,全固态电池成本是传统电池3至5倍,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标准统一,中欧技术标准差异需全球统一,回收利用,固态电池需开发新回收工艺。
从慕尼黑车展的技术展示到全球产业布局,固态电池正在以其优势推动欧洲汽车电动化进程,同时成为中欧产业协同的新锚点。随着技术成熟与产业链融合,全球汽车产业将带来更安全、高效的出行体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与节能减碳目标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