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需求,各地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包括低空旅游在内的低空经济业态,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低空飞行的安全隐患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

今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由于低空飞行器成本低、操作简易且追踪困难,“黑飞”“乱飞”和“失控”现象时有发生,对公共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低空经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过渡的关键时期,更需关注安全。低空经济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而应循序渐进,通过不断试错积累运行数据,完善技术方案,将安全管理提升至行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指导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场景有序拓展。
随着低空产业热度的上升,配套管理体系必须同步跟进。低空路径的规划与管理需要更精确的感知和智能调度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通过视频监控、气象观测、智能维护系统来为飞行提供安全精准的服务支持。提高低空空域的数字化调度与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对飞行器的实时监控和调度,增强对“黑飞”“乱飞”的监控能力,研发能实时掌握飞行位置、速度、高度信息的监测系统,搭建低空信息感知控制平台,确保有效管控。
低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对当前法规标准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关于低空飞行的空域管理、飞行安全监管、适航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仍需完善。应加快建立国家级强制性安全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覆盖硬件制造、软件控制、整机性能等各环节,并细化低空飞行标准和事故责任认定规则,健全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为治理无证操作等违规“黑飞”行为奠定制度基础。
面对复杂的空域环境,确保低空飞行安全必须补齐核心技术短板。企业及科研院所需强化飞行器自主避障、通信抗干扰、高精度导航等技术研究,应加速电子围栏和人工智能动态监测等技术在反制设备中的应用,增强抗坠毁和电池热管理装备的安全性能,提升飞行器续航能力、载重能力以及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低空经济承载着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厚望。在其高速发展过程中,更需保持敬畏与清醒,将安全视作产业发展的核心坐标,以严苛标准、先进技术和周密管理筑牢安全底线,确保低空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