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司法成功调解一起长达六年的工伤赔偿纠纷,为工人徐某带来期盼已久的和解。徐某于2018年进入山东某木业公司,签订合同从事贴皮工作,但在2019年遭遇叉车事故,造成严重的颈椎骨折和脊髓损伤,经鉴定为二级伤残。
调解过程中面临三大核心争议:赔偿范围未涵盖部分法定待遇、企业的支付能力受限以及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双方最终共同商定以下解决方案。

赔偿金额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核算,总计150万元,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终身伤残津贴及长期护理费用,以确保不低于法定标准。

采用四年分期付款方式,具体如下:2025年首次支付45万元,优先用于紧急医疗及首年护理,2026年扣除徐某自付的医疗费用后支付39万余元,2027年支付30万元作为伤残津贴,2028年结束付款,支付最后30万元。所有款项直汇至徐某的银行账户。
为应对生命保障问题,若徐某在付款期间去世,则剩余款项转入其母亲账户。对2025年新增医疗费进行了清算,公司承担其中4万余元,其余从下一年度赔偿款中抵扣。
在费县中医院的病房内,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确保赔偿金按约定分期支付并终止劳动关系。这一案例也体现了法定赔偿与柔性支付之间的精准平衡,不仅遵循法律规定,还能满足企业与伤者的实际需求。
调解过程充分考虑到六年来的各种复杂因素,明确责任划分,杜绝后续争议,为工人徐某的未来生活提供持续性支持。(来源: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司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