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6日,最后一支持银行也已取消‘高息高返’,如今市场上几乎难觅踪影。”

在监管和市场双重推动下,汽车消费金融行业已发生重大变化。今年6月以来,多地陆续叫停“高息高返”购车贷款业务,以往“全款不卖,只能贷款”的销售方式逐渐消失,汽车金融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

“高息高返”已在汽车消费市场存在多年,建立了银行、汽车经销商、消费者之间的利益链。

在此模式下,银行为拓展客户资源,给予汽车经销商高额佣金,达客户贷款总额的15%。经销商利用返佣折扣降低购车总价,从而吸引消费者。
以某个案例为例,今年初,张先生通过银行的“高息高返”模式贷款32万元购买一辆车,前两年利息约为2.8万元,但经销商返佣超3万元,相当于两年内“免息”。如果他在两年后提前还款,购车成本低于全款购车至少1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成功发放贷款,经销商提升销量,消费者降低成本。为何如此“三赢”模式仍被叫停?
尽管消费者表面上得利,但可能陷入陷阱。“高息高返”常与“长贷短还”相结合,若在“免息期”后无法偿还余本金,将承担高额利息,使总购车成本超出全款购车。该模式还隐藏着返佣机制不透明、违约条款模糊等问题。有些银行对提前还款限制条件未告知,导致客户面临高额违约金。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尽管“高息高返”增加了客户,但也令银行“自掏腰包”。其核心在于提前还贷客户比例的选择。如果大多数客户在“免息期”后提前还款,银行将面临多重压力,如利息收入减少、返佣成本难回收及信用风险升高。
依赖高额返佣的汽车经销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畸形的销售生态。短期内,促进汽车销量激增,市场快速扩张,但长期而言,“无返佣不成交”的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导致“价格战”,甚至影响二手车市场,扰乱整个产业链。
深入分析可见,“高息高返”未必是真正“三赢”,实则是信息不对称和隐性成本下的“三方赌局”。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及时叫停这一政策,多地银行业协会发布行业自律公约,推动汽车金融合规化运作。
“高息高返”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汽车金融的停摆,而是标志着其转向透明、理性、健康的发展阶段。未来银行应重新调整发展策略,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增值服务,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汽车经销商亦需摆脱金融返佣的依赖,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和个性化推荐,实现从“销量竞争”到“服务竞争”的转变。
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做大做强,成熟起来,需要经历市场的考验。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将切断恶性竞争的链条,引领汽车金融走出“内卷式”竞争,重塑行业生态,实现“三方共赢”的目标。























